2月2日,一部由医疗卫生系统行业内人士提出的医改方案正式递交,这个医改方案认为,应专业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,解决“看病贵”问题,而通过完善基层医疗机构,将初诊病人向基层医院分流,将缓解大医院看病压力,消除“看病难”的局面。
据悉,该方案由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医学学部立项,课题组由广东专家组成。昨天,该课题组负责人曾益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,分析当前医改难点及专业问题。
药方:初诊医院分流病人
基层医生收入应超过大医院,基层医院初诊应获更多报销
课题组指出,初诊医疗机构的完善对于分流病人、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,消除“看病难”的局面具有决定性意义。初诊医疗机构包括村医、乡镇卫生院、私人诊所和城镇社区医院。
课题组指出,为吸引市民去基层医院就诊,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初诊医疗机构。除了硬件建设外,合格医生的到位将是核心问题。课题组认为,可参照针对教师的配套待遇,规定凡获得全科医师或住院医师执照、愿意到县(市、区)以下医院工作者,国家应免除学杂费、培训费,并提供奖学金;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期间,除应得工资薪酬外,还享受各级政府给予的补贴,按国际经验,应逐渐使他们的收入接近或超过在大医院工作的同行。
政府还应制定各种政策,允许和鼓励三级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医院和私人诊所兼职执业,以带动基层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升,也弥补基层医院高素质医务人员的不足。
课题组还指出,医疗保险还应具备引导病人前往与病情相应的医疗机构就诊、从而合理分流病人的功能。对于初诊时前往专业一级医疗机构或村医就诊的患者,应由保险机构支付接近100%的门诊医疗费用;对于初诊时即前往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患者,医疗费用的保险支付比例应当相应地有所降低(如70%和50%,甚至更低)。住院医疗费用由保险机构支付的比例,在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就医也应当有明显的区别,以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筛选和分流作用,缓减大医院的就诊压力,缓解“看病难”的局面。
“看病难”病因:初诊医疗机构不健全
课题组认为,“看病难”较主要的原因在于初诊医疗机构的不健全,如设施陈旧、设备落后、医疗水平低下,“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值得病人依赖的初诊医疗网络和科学、合理的转诊体系。”其次的原因是大中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相对不足,特别是县级二级医院的建设有待加强。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,主要是政府对医疗体系的公益性质认识不到位、投入严重不足造成的。
不分农村城市建立全民医保
基本医疗保险承付上限在2015年应达到目前10-20万元的水平
通过综合分析我国现行医疗体制的现状和弊病,借鉴国际上医疗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的经验,课题组提出了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调节、保险基本医疗、满足多元需求”的基本理念来改革我国的医疗系统,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。
课题组认为,在设计医疗保障体系时,不应该再人为地划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,而应该把农村人口与城镇里的经济困难人口同等对待,将其列为“低收入人群”。
对于“低收入人群”,课题组建议通过中央政府、地方政府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方式为每一个人购买基本的医疗保险,费用应当由目前的人年均100元左右逐年上升,至2015年达到相当于目前的300-500元的水平。
同时,基本医疗保险应当设立合理的承付上限,在2015年达到目前的10万-20万元的水平,并且允许全国各个省份根据当地的医疗消费水平制定当地的上限。对于大多数重大疾病的诊治,目前10万元人民币是能够基本满足治疗需要的。
“看病贵”病因:个人支付比例严重偏高
分析“看病贵”的原因,人们常认为是医疗收费标准太高所致。但课题组专家指出,实际上,从绝对价值来看,我国的医疗收费标准是比较低的,大约是的1/10至1/20.“看病贵”较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,病人就医时个人支付比例严重偏高,“相当部分病人完全自己支付”,疾病的风险主要由个人承担。
辅助药方:卫生部统管医疗保险
课题组指出,目前我国存在医疗保障政出多门、管理混乱的现象,有卫生行政系统主管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,也有社保系统主管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,还有各省市公医办主管的公费医疗报销制度。
课题组建议,将这些医疗保险全部归口于一个部门管理,如卫生部。
药物价格不是越低越好
就目前热议的医药分开问题,课题组认为,药物价格不是越低越好。在目前阶段,建议仍然保持门诊和住院药房隶属各个医院的做法,理由是:我国还没有成熟的制药业,各制药厂同一品种的产品质量有明显差异;另外,目前我国对医疗技术服务的补偿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,医院还必须依赖药品费用的加成来维持生存和发展。